《創作是醒著作夢》
劇場作為夢延伸具像化的織體,以各種偽裝的狂想,滿足著願望,於是人們維持不眠在劇場裡作夢,不願沉睡…。西格蒙特‧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認為「幻想」的概念與「夢」的形成息息相關,狂想(fantasy)的希臘字根便是「光」,具有「再現自己」之隱喻,自佛洛伊德之後,fantasy更衍伸慾望之涵義。慾望、幻想、如何滿足願望,是所有人類創造行為的原動力。
狂想劇場以導演廖俊凱、製作人曾瑞蘭為核心,集結了編劇、設計及製作行銷等人才,以狂想為名,希企提供青年人創作發表的空間,並與社會連結,辯證與反思生活,凝聚台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。
《創作是醒著作夢》
劇場作為夢延伸具像化的織體,以各種偽裝的狂想,滿足著願望,於是人們維持不眠在劇場裡作夢,不願沉睡…。西格蒙特‧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認為「幻想」的概念與「夢」的形成息息相關,狂想(fantasy)的希臘字根便是「光」,具有「再現自己」之隱喻,自佛洛伊德之後,fantasy更衍伸慾望之涵義。慾望、幻想、如何滿足願望,是所有人類創造行為的原動力。
狂想劇場以導演廖俊凱、製作人曾瑞蘭為核心,集結了編劇、設計及製作行銷等人才,以狂想為名,希企提供青年人創作發表的空間,並與社會連結,辯證與反思生活,凝聚台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。
創辦人
廖俊凱
製作人
曾瑞蘭
創辦人
廖俊凱
「創作 是醒著做夢」
廖俊凱,從小學習美術至復興美工畢業,2000年接觸劇場,曾歷經舞台美術、演員、攝影、平面設計等劇場面向,2006年開始投入導演創作,由於從美術跨足劇場,導演作品視覺畫面豐富,並喜愛跨界合作,常與音樂、舞蹈、文學與等各領域創作者合作,於導演作品中使用各種元素,發揮劇場整體美學。
2000年受到當時主張保留華山的藝術家張鶴金的感召,高中開始接觸劇場,期間參與了匯川創作群《生命記憶體》演出;甚至在重考大學期間,參與刺身舞團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《大仙人》及《婚禮》擔任舞者。
2001年進入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劇場藝術科,白日於學校學習舞台設計與技術,晚上前往金枝演社團訓,兩年如此往返,期間參與了《觀音山恩仇記》、《可愛冤仇人》擔任演員,於此培養劇場基本觀念。專科二年級時,父親因意外驟逝,重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夜間部,半工半讀,2005年入選國藝會「青創會」工作坊,獲劇場導演黎煥雄指導,呈現發表《測不準的航行》,開始思考導演創作的可能,並於2006年發表《夢的解析》(獲劇樂部主辦之第七屆青年才俊藝術節導演等七獎項),嶄露頭角。
2008年甫離開台藝大,與製作人曾瑞蘭兩人合力出資,在沒有任何補助資源下,獨立製作《哥本哈根》,同年入伍,退伍後,亟思創團,於2009 年將狂想劇場立案,立案後苦無任何機會,遂投入各種職場歷練兩年。2011 年獲第十六屆皇冠小劇場藝術節邀請,製作創團作《賊變》,為兩年前於軍中即在思考的題材,並允諾編劇何秉修將劇本搬上舞台,隔年《賊變》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殊榮。
廖俊凱對人性觀察深刻,關注社會議題,處處可見其關懷,如2011年獨居老人與邊緣人的《賊變》;改編郝譽翔文學小說、觸及澎湖713 事件的《逆旅》;2012年探討華人社會的男性苦悶處境的《I'm the man》;2013年探討房價高居不下的《寄居》;2015年以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為出發的《解》。
從美術跨足到劇場,廖俊凱喜愛不同創作媒介,2013年曾與編舞家周書毅聯合編導以音樂家顧爾德為靈感題材的《北方意念》;以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為靈感,並邀請十位台灣當代攝影師合作的《台北日和》;2014年《洗》,以郝譽翔文學為觸發,邀請四位創作者於北投六十年老旅社、台南九十年日式宿舍,非典型空間的策展演出;2015年以現代尋訪傳統,首度探索京劇元素的《夜奔》。
「創作是醒著作夢」,這句話是2006年某次與觀眾的分享中,廖俊凱聊到自己創作的經驗與想法,曾有訪談者問導演廖俊凱,十年後你會做甚麼?廖俊凱說,「我應該會在排練場、劇場裡,我希望」。創作,持續狂想中。
製作人
曾瑞蘭
「信心 是來自不斷練習」
曾瑞蘭,從上班族到劇場製作人,歷經媒體、企業、劇團、文創產業等工作,以表演藝術為志業,熱愛觀察、樂於分享,曾獲客家電視台十三響紀錄片報導人物,曾瑞蘭說:「劇場,讓我有活著的感覺」。
活潑好動的曾瑞蘭,自小是學校各式團康活動的籌辦人,負責活動劇本編撰與演出;大學期間愛上古典音樂,在唱片行古典部打工,聽了上百場的音樂會,大四上了一年的電影編劇課,藉由對戲劇、文學及音樂的喜好,豐富生活;在上班族期間,也經常擔任尾牙及員工旅遊團康交流的籌辦人。
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畢業後,進入中國時報系米奇傳播公司,負責媒體廣告交換等工作,學習職場職能及溝通協調,下班之餘,參與綠光表演學堂基礎及進階班,並擔任劇團志工。上班族生涯持續,後轉調時報國際廣告公司,負責第十屆時報廣告獎金犢獎等工作,學習大型活動企劃與執行。離開時報國際廣告之後,人生大轉彎,2002年進入金枝演社劇團擔任劇場經理,工作八年半期間,歷練了十三齣演出製作、劇場行銷、藝術推廣等面向。2008年曾獲國藝會藝術經理人出國進修補助計畫,赴英法七十天充電進修。
2010年,轉戰學學文創志業公司擔任公關經理,觸角擴及建築設計、視覺展覽、服裝設計、金工設計、電影、美食等品牌加乘的領域;後於雲門教室擔任企宣組長,於此培養長期經營的思維,學習企業的社會關懷。
2011年,因無法忘情劇場,重回劇場懷抱,曾承接國藝會藝集棒專案執行、國藝之友晚會活動統籌、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執行製作,並擔任狂想劇場製作人。
2012 年起,於學學文創志業所開設的職訓課程擔任講師,開啟了活躍的講師生涯;曾受邀擔任樹德科技大學、台灣大學、真理大學、至善高中等表演藝術相關科系之業界講師,講授包含藝術行政與管理、工作倫理與態度、藝術行銷等課程;亦經常受邀演講,分享劇場人生。
2013年起成為狂想劇場專職製作人,與導演廖俊凱聯手經營劇團,專注創作核心,開發藝術參與的多元面向,希企將狂想劇場經營為台灣下一個重要的戲劇品牌。
不管是扮演觀眾、志工,或劇場製作人等角色,曾瑞蘭認為,愛上戲劇是這一輩子最美好的事。
2024年06月 | 狂想劇場跨域創作展演《林間迴響》於員林演藝廳演出 |
2023年12月 | 狂想當代劇本集「歷史記憶系列套書」出版 |
2023年12月 | 受邀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 《空白記憶》演出 |
2022年11月 | 受邀兩廳院秋天藝術節《非常上訴》首度登上國家戲劇院 |
2021年12月 | 狂想劇場首度出版《不眠狂想: 劇場紀錄—關於紀錄劇場的狂想工作手冊》 |
2021年06月 | 駐館員林演藝廳,策展《線上限定_市井藝遊》,邀請狂想長期合作青年藝術家梁俊文、林子寧、郭孟昕分別於線上數位平台演出《讀少女詩篇序與詩一兩首》等《聲境散步》、《女僕的房間─蟲探》、線上展演作品。 |
2020年11月 | 《他人之夢》於淡水程氏古厝演出,以編劇沈琬婷十三篇夢境書寫文本為發想,由狂想劇場長期合作夥伴林子寧、陳思潔、郭孟昕及梁俊文進行創作及演出。 |
2020年10月 | 狂想劇場首次於南投演出,以《島上的最後晚餐》參加2020年南投劇場藝術季,於當地演藝廳演出。 |
2020年08月 | 《單向封鎖》為狂想劇場第二部紀錄劇場之創作。邀請六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社會人士,以談話性節目的形式討論疫情對於當今社會的影響及衝擊。 |
2019年11月 | 《非常上訴》邀請楊碧川及陳欽生兩位政治受難者,在劇場的虛擬法庭訴說於白色恐怖時期受迫害的故事,並進行一場非常上訴。於桃園展演中心演出,為狂想劇場第一部以紀錄劇場形式演出之作品。 |
2018年12月 | 以《流麻溝十五號: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》為觸發,與新銳編劇沈琬婷合作,於大稻埕前身為周氏進春茶行的納豆劇場,創作《島上的最後晚餐》。 |
2018年11月 | 於大溪百年古厝呂鐵州故居蘭室,演出《幽冥物語第二話》。 |
2018年06月 | 《夜奔》再次巡迴中國上海,受邀參與2018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。 |
2017年10月 | 與新媒體藝術家張博智合作跨界實驗之作《黑夜之後》,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,烏梅劇院首演,並受邀2017鐵玫瑰藝術節,巡迴桃園展演中心。 |
2016年9月 | 年度製作《解UNDO》再製計畫,巡迴台北及北京TNT劇場。 |
2016年11月 | 京劇跨界經典劇作《夜奔》巡迴中國揚州、南京及上海三城,受邀江蘇原創,戲劇雙年展及上海ACT當代戲劇節。 |
2015年11月 | 台北文學獎及台灣文學獎首獎雙得主陳建成最新原創劇本《解》於竹圍工作室十二柱展演空間演出,述說個體放置於大環境中自我存在意義。 |
2015年08月 | 狂想劇場與國光劇團合作,邀請京劇演員朱勝麗老師與現代戲劇演員韋以丞,結合編劇姜富琴,以《林沖夜奔》、《紅拂夜奔》為創作出發的《夜奔》於國光劇場演出,以現代劇場尋訪傳統,實驗多種可能性。 |
2015年02月 | 獲文化部「104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劃」育成級團隊。 |
2014年11月 | 從郝譽翔文學觸發,於空間遊走,文學跨域新作《洗》於六十年的老旅社solo singer inn與近九十年的日式宿舍台南人戲花園演出,策展挑戰非典型劇場空間的魅力。 |
2014年06月 | 《寄居》受邀參與「首屆兩岸小劇場藝術節」,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及北京七七文創園77劇場演出。 |
2014年02月 | 獲文化部「103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劃」育成級團隊。 |
2013年12月 | 顧爾德80歲冥誕兼逝世30周年甫過之際推出《北方意念》於竹圍工作室演出,與觀眾共同探討人生本質命題、現代人的孤寂,亦同時向藝術家顧爾德致敬。 |
2013年12月 | 兩廳院新點子劇展《一代粉絲:JAPAN 台北日和》於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,以攝影介入表演,一場愛與死的寫真術,看與被看的欲望奇觀。 |
2013年10月 | 第十四屆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《寄居》(本劇入選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)於牯嶺街小劇場與廣藝廳演出,述說一部無家可歸的家族寓言。 |
2013年02月 | 獲文化部「102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劃」育成級團隊。 |
2012年11月 | 華山藝術生活節《I'm the man》於華山果酒禮堂演出,為一個關於馬來西亞,一個關於生活選擇的故事。並於2013年6月赴北京參與第一屆兩岸三地小劇場戲劇節。 |
2012年09月 | 《賊變》參與北京青戲節,首度於海外演出。 |
2011年12月 | 於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兩廳院新點子劇展《逆旅》,改編自郝譽翔的小說逆旅,以劇場演繹文學的賦格與變奏。此作品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第四季提名。 |
2011年05月 | 第16屆皇冠藝術節《賊變》,入圍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節目。並於同年十月於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創意小劇場演出。2012年9月參與北京青戲節,首度於海外演出。 |
2011年04月 | 進駐新北投七一園區(臺北市文化局藝響空間) ,作為創作經營腹地。 |
2009年08月 | 狂想劇場登記立案。 |
2008年06月 | 《哥本哈根》演出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劇本。讓歷史事件和科學、政治、人性、道德觀點等相互對照,於竹圍工作室十二柱廠房演出。 |
2006年03月 | 作品《夢的解析》,獲選劇樂部劇團主辦之「青年才俊競演藝術節」,與十所大專院校競演獲得編導設計等七獎項。構想來自佛洛伊德《夢的解析》一書。於牯嶺街小劇場演出。 |
- 2024.11
- 2024.06
- 2023.12
- 2020.08
- 2019.11
- 2018.12
- 2017.11
- 2018.05
- 2017.10
- 2015.11
- 2015.08
- 2014.11
- 2013.12
- 2013.12
- 2013.10
- 2012.11
- 2011.12
- 2011.05
- 2008.06
- 2006.03
-
Fantasy Theatre《What's your identity》
2024臺南藝術節—狂想劇場《限定認同》
-
Fantasy Theatre《Whispering Woods》
林間迴響
-
The Blank Memory
空白記憶
鐵窗之中,行走觀看,歷史就在我們身體裡,從未過去。
-
Unilateral Lockdown
單向封鎖
我們將嘗試在劇場中尋找,這場大傳染時代下的災疫,所帶來了現代性的隱諭,從政治、醫學、更甚是文化藝術的層面上,挖掘其複雜內核中揉合的當代意義。
-
Extraordinary Appeal
非常上訴
一段被噤聲的歷史,一堂臺灣人民必修的公民課
-
The Last Supper in the Burning Island
島上的最後晚餐
「不要恐懼記憶,因我相信愛的記憶總能比恨來的深刻悠久。」
-
幽冥物語
現代文學與劇場藝術、志怪小說與空間記憶 暨《逆旅》、《洗》之後,狂想劇場再一次以郝譽翔作品為題
-
客城慢慢行
2018客家桐花祭環境劇場
-
After Dark
黑夜之後
10/13-15華山烏梅劇院 11/04-05桃園展演中心
-
Undo
解
《解》從2008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出發,以紀實材料交織虛構場景,將蒙太奇拼貼與普通的對話並置,在流動重複的短景中,試圖將隨機殺人置於更大的時代脈絡,勾勒出在個體趨近透明化過程中以及資本主義精神與話語底下,個人如何「被殺」、「自殺」乃至於「殺人」。
-
Flee by Night
夜奔
林沖為何而奔?紅拂為何而逃?以林沖、紅拂女在暗夜奔逃,探討「奔」的本質,而對照於現代,無論是過去或現在,個人的處境,放置於大環境中,他/她該如何抉擇與面對?--關於逃脫與對抗、體制與反叛、恐懼與勇氣、生存與死亡的永恆命題。
-
Wash
洗
狂想劇場首度以策展的創作模式,連結了過去四齣戲的厲害演員:《賊變》陸弈靜、《I'm the man》黃民安、《台北日和》賴舒勤、《北方意念》許家玲,以郝譽翔的文學作為觸發,在具歷史的老房子裡,帶領觀眾遊走於空間創作演出。
-
The Idea of North
北方意念
取材自顧爾德「對位式」廣播實驗劇《孤獨三部曲》的第一部《北方意念》。廣播情境在一列行駛前往北方的火車上,車上人們各自抒發對於北極生活的意見,想像北方。一場關於顧爾德的想像提問,揮灑意念的實驗作品,與觀眾共同探討人生本質命題,現代人的孤寂,亦同時向我們喜愛的藝術家─顧爾德致敬。
-
Taipei Biyori
台北日和
在人手一機的時代,攝影跟呼吸一樣稀鬆平常。我們隨照隨分享,以攝影紀錄、捕捉生活片段來凝結時間,似乎成了自我療癒的一種方式。本演出從觀念出發,將靜態的攝影轉化為流動的表演,探討拍與被拍之間,看與被看之間有許多趣味與關係在角力。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荒木經惟,只要你願意睜開雙眼觀察每個看似尋常的細節,就可以發現每個人及每個世代存在的獨特性。
-
Homeless
寄居
人屆中年、庸庸碌碌的華忠,好不容易辛苦繳完房貸,與懷胎數月的老婆麗貞開心入厝,對未來充滿了憧慬與期待,隨著婆婆的搬入、海砂屋問題的顯露,家,開始逐漸崩解...。
-
I'm the man
I'm the man
阿浩、小康、王子東是從小到大的死黨,高中時皆暗戀同班同學子晴。畢業後浩與東離開城市發展,康則留在鄉下工作。三十歲的他們,因緣際會又碰在一塊,卻無意間掀開了過去種種的隱瞞,導致了彼此關係的改變。他們相互揶揄、相互取樂,關於夢,關於挫敗關於生命中不得不的面對。
-
A Journey to return
逆旅
改編自郝譽翔作家小說逆旅,描寫父親從山東到台灣的流亡生涯,在1949年跟隨了難民潮,流落到澎湖遭遇713事件,他頂替死者的名字逃至台灣。從此,父親在島嶼裡漂流,為的只是再度回到故鄉,但是故鄉已不再是故鄉。五十年後,女兒尋著父親過往的足跡,撿拾父親在歷史上遺失的記憶碎片,在文字裡安頓父親流浪的靈魂。
-
Cheat to Cheat
賊變
一個偽裝成房客的強盜,闖入打算分租房間的獨居老太婆家中,盲眼的老太婆使強盜起了惻隱之心,決定繼續佯裝 ...為了掩飾自己最初的犯罪動機,加上情感的推波助瀾,偽裝成房客的強盜數度變換身份,兩人就此展開一連串道德與情感拉鋸戰。而謊言,卻成為明哲保身的唯一條件…。
-
Copenhagen
哥本哈根
《哥本哈根》場景設定在一個時空不明確的所在,故事以形而上的層面來處理 " 哥本哈根 " 這個歷史事件,讓事件本身和科學理論、政治、人性、道德觀點等互相影射,進而達於某種類似生命哲學的領悟,藉由歷史來探討現在。
-
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
夢的解析
佛洛伊德開始寫下自己與病人的夢,現實與夢的界限越來越模糊,至此醫師與病患的界限就像夢與現實的界限一樣已無法分辨,佛洛伊德開始希望在夢中沉沉的睡去,書寫與治療對他已不再重要……